如何打赢绿色攻坚战——从2015石化产业发展大会看行业趋势
剩下的都是硬骨头——
节能已进入攻坚阶段
“在一些较容易做的工作已做得差不多的情况下,现在节能工作已经到了攻坚阶段。”工信部节能司能源节约处处长尤勇说。
从宏观层面看,当前工业能源消耗的投入仍然非常大,进一步提高能效、降低能源消耗越来越难。尤勇表示,自“十一五”以来,政府对节能工作的重视程度很高,投入也大。在政府主导和企业的积极参与下,我国实行了一些有效果的措施。而在一些好做的工作已经做得差不多的情况下,现在节能就很难了,不再是仅仅把指标降下来这么简单,而是要把节能工作看成推动工业绿色、高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尤勇的观点得到了业内人士的呼应。一些企业人士,特别是来自能效领跑标杆企业的相关负责人在接受中国化工报记者采访时普遍认为,随着相对较容易的技术改造、管理提升等工作的完成,企业的节能空间逐渐减小,能耗指标下降的压力越来越大,需要加大调整结构、产业升级的力度,才能将能耗进一步降下来。
中国石化联合会发展部节能低碳处处长李永亮告诉记者,石化行业能源消费总量逐年增长,且增速不低。“十二五”前4年行业能耗累计只下降了8%,距“十二五”期间下降18%~20%的任务还有相当一段距离,所以2015年行业面临的节能任务很重。
石化行业能源消费的特点,决定了行业节能工作的艰巨。一方面,对于石油和化学工业而言,能源不仅是动力和燃料,也作为产品的生产原料,目前以能源为原料的产品的能源消费量已超过总用能的一半。另一方面,能源消费以煤为主。在石化燃料中,煤炭是劣质能源,这是造成我国石化行业一些高能耗产品,如合成氨、电石、甲醇等与国外相比能耗偏高的重要原因。
对此,李永亮认为,目前行业节能工作既面临结构问题,同时也有技术问题。从结构看,由于工业增加值放缓,但能耗总量增速没怎么下降,所以能耗下降幅度放缓了。比如新型煤化工项目,能耗量较大,但是产生的工业增加值相对较少,这对行业能耗下降的影响比较大。从技术看,前几年很多投资少、效果明显的技术都上了,现在更多的是难啃的“硬骨头”。
不过,在业内人士看来,行业节能还有潜力可挖。一方面,我国部分行业领跑者企业的能效水平居于世界先进水平。一些企业无论从工艺技术还是管理水平都达到世界先进,给其他企业提供了学习借鉴的经验。另一方面,重点产品耗能平均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有差距,也说明还有潜力可挖。
“2014年,联合会对原油加工、乙烯、合成氨、甲醇等16个重点能耗产品的能效领跑者水平和行业平均水平进行对比,如果在今后几年,这16个品种的行业平均能效水平达到2013年度能效领跑者的水平,则可以实现约3550万吨标准煤/年的节能能力,占2013年行业能耗总量的6.1%。”李永亮说。
开磷矿肥公司开展的60万吨硫酸低温余热回收利用项目,年可产蒸汽80万吨,节约燃煤约9万吨。图为回收装置一角。
行业缺乏能源管理系统——
信息化可助力挖潜
业内人士认为,工业化的核心是信息化数字化,“十三五”企业要进一步挖掘节能潜力,除应用先进节能技术外,还应多借助信息化手段,推进节能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探索建设能源管理中心。
据了解,此前工信部出台《关于石油和化学工业节能减排的指导意见》,提出在炼油、乙烯、化肥、氯碱、电石、纯碱、无机盐、橡胶等子行业开展企业能源管理建设中心建设,实现系统性节能降耗。到2017年,石油和化工行业力争建成150个企业能源管理中心。
据尤勇透露,今年工信部在节能工作上主抓三件事,其中两件与工业信息化有关。一是要抓企业内部基础管理。围绕企业内部能源管理信息平台做些工作;二是抓绿色数据中心建设,大企业要走建立数据中心的道路,利用大数据来服务节能工作。
北京四方继保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工业及公共业务单元总经理屠黎明表示,目前石化行业还普遍缺乏能源的购入存储、加工转换、输送分配、最终使用和回收处理等环节的动态监测,控制和优化管理,企业亟须建设能源管理系统。
据屠黎明介绍,能源管理系统是基于工业物联网的管控一体化系统。能源管理系统能够为企业提供能耗及排放安全性管理,挖掘企业的节能潜力,实现降本增效、能源管控决策、智能优化运行操控。通过采集设备能耗数据,能源管理系统能对生产线各环节设备的耗能排放进行实时检测、储存、统计分析,并对能耗效率影响因素等进行分析,形成节能能效报告,帮助企业完善节能措施。
为降低装置能耗,扬子石化对老区乙烯装置5台裂解炉进行节能改造,使乙烯收率提高0.3个百分点,热效率提高2个百分点,乙烯能耗降低5.5%。图为工人正在吊装变频节能风机。
石化有望纳入全国碳交易市场——
企业应先摸清家底
在2014年APEC会议期间,中美发表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公布了各自2020年后的减排目标。中国计划2030年前后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尽早达到峰值,这一声明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专家表示,我国未来将强化低碳发展,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在2030年比2005年下降64%,年下降率4%,以单位GDP排放强度下降幅度衡量,我国未来减排目标高于美国。
业内人士认为,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应更好发挥碳交易市场的作用。减排二氧化碳会产生成本,企业的减排成本并不一样,通过碳排放交易的方式,可以实现以较低的成本完成减排,有效推动二氧化碳减排进程。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源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熊小平表示,目前政府的态度已经明确,要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深圳等试点的基础上,建立全国碳交易市场。当前这项工作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去年年底,国家发改委发布了《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未来如果建立全国市场,排放配额总量设定和分配方法将由国家层面决定,而地方部门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灵活控制范围。而记者了解到,北京、天津、上海、湖北、广东都已将石化行业纳入碳交易市场。这样看来,石油和化工行业的任务并不轻。
据了解,碳交易作为政府创造的市场,与一般商品市场不一样。排放配额分配过程是行政过程,企业之间发生的交易过程是市场配置资源。因此,制度设计对于碳交易市场非常关键。
“游戏规则怎么制定?配额分给谁?怎么分?这些都是企业比较关注的问题。”熊小平说。熊小平对试点地区的分配特点进行了总结:第一,初期只考虑二氧化碳一种温室气体。第二,同时纳入直接排放和间接排放。所谓间接排放,是指在消费端根据其所利用的电力或热力所计算的排放量,也就是在排放的下游同时进行管控。第三,纳入的对象是法人而不是排放设施。第四,部分碳排放试点覆盖范围将逐渐扩大。
谈到初始配额如何分配,熊小平表示,在市场建立之初主要以免费分配为主。深圳、上海、天津和湖北碳排放交易权交易试点第一年分给控排单位的初始配额完全免费,只有广东在初始分配中考虑了有偿分配,控排企业需要有偿购买的配额比例为3%。具体分配的方法以历史排放法为主,同时灵活采用历史强度法和行业基准线法。所谓历史排放法,就是基于历史排放量分配配额。记者发现,在试点地区,化工、石化行业的配额分配基本都采用这一方法。
“如果未来国家建立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石化行业作为碳排放大户,被选择纳入全国碳交易市场的几率很大,而且石化行业碳排放核算方法也已经发布。对此,企业应积极准备应对,今后一旦被纳入碳交易市场,要积极履约、参与市场交易。”熊小平说。
首先,不管现在是否在试点范围,石化企业都应该摸清家底,掌握过去几年企业碳排放的总体情况。其次,对于在试点范围内的企业,应该积极参与交易,积累交易经验。在此过程中,企业应学会管理风险。比如,年初的时候不确定分配到的配额是否够用,就要多买一些进行储备;如果有了新的投资项目,要考虑未来履约需要的碳交易数量,碳排放可能成为投资成本的一部分。目前,一些大企业已经建立了碳排放管理部门,这对于今后参加碳交易很有帮助。
开展好碳交易工作,除了企业需要积极应对,行业碳排放核查工作也亟须加速。
据了解,目前碳排放量是企业自己核算然后上报,但如何证明数据的准确性?这就涉及到核查工作。中化联合认证公司副总经理姚芩表示,目前企业尚缺乏有效的碳排放核查机制,在核查模式、核查程序、评价考核等方面基本处于空白状态,相关碳排放统计、监测未有开展,无法有效支撑碳排放交易的开展。在行业方面,获取行业碳排放数据也缺乏有效的验证方法,对于采用宏观测算得到的行业排放数据也尚未有合理的确认方法,难以对国家应对国际气候谈判形成有效支撑。
针对这些问题,姚芩表示,目前化工行业碳排放核查已经列入“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化工行业有4个产品被列入碳排放核查示范,即乙烯、甲醇、合成氨、电石。目前有关方面正在研究的是制定行业碳排放核查技术标准和规范,首先制定合成氨、甲醇、电石、乙烯4个行业核查技术规范,以及中国化工行业碳排放核查工作实施指南。同时,相关协会也正在加强人才培养,建设碳排放核查员的培训基地。
企业不患严而患不公——
政策标准待细化统一
在业内人士看来,在依法治国的框架下,做好节能减排工作离不开法律和标准的保障。“十三五”节能减排的相关政策标准需要更加细化、统一,体现公平原则,鼓励那些真正优秀的企业。
尤勇表示,目前很多法律和标准的制定跟不上节能工作的需求,核心问题是不够细化。“过去工作中我们遇到过这种情况,发现有些行为触犯法律。翻看法律条文,有些的确写了,但是真正依据它去执法,却发现没有细化的东西。”尤勇说,只有法律标准健全,且真正具备可操作性,节能工作才能规范,真正体现节约优先。
标准不仅要更细化,还要更统一。“在能耗标准方面,我们国标、行标、地标、企业标准都有,但是标准太多了。如果查一个企业可以选择各种标准,这就造成了对企业的不公平。各地标准不一样,还出现了一些企业向标准不严格地区转移的现象。因此,我们目前围绕标准在做很多工作,目的是制定真实可靠的标准,要把门槛、标准、计量手段统一,形成一个共同的尺度,让企业在同一起跑线上对比。过去我们投入几千亿元资金,给企业搞节能技改、节能改造、合同能源管理,今后这些资金是有前置条件的,就是要奖励给那些真正优秀的企业。”尤勇说。
环保部环境规划院战略规划部主任助理李晓亮表示,2013年和2014年,环保部向国家发改委等13个部门提供了《环境保护综合名录》,为国家有关部门制定和调整有益于环保的产业、税收、贸易、信贷等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据。但这仅是直接把定性的结果提供给经济部门,对一些环境执法中需要具体检查的节点描述不够细致,不能为第一线环境执法、公众认知、投资机构做指导。
李晓亮透露,今后环保部还将发布环境综合名录地方版,把名录里面主要大宗产品的概况、现有政策作一个系统梳理汇总,把生产工艺物耗、污染风险产生的节点进行具体描述,给地方环保执法部门作指导,让他们更有针对性地去检查企业。
“企业不患严,患不清、不公。如何让相对清洁的工艺和企业受到鼓励,并有动力持续提升?那就必须制定细化的、有公信力的标准。我们环境执法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好孩子’没有得到上升的通道。今后,希望通过我们的工作,能在标准严格的条件下选出的最优秀企业受到全社会的尊重。”李晓亮说。
湖北化肥公司通过改进进水COD在线仪取样系统、采用闷曝工艺、积极进行曝气及汽提试验等技术手段,促进节能减排。图为员工正在根据进水浓度精细调节污水排入量。